“云间法庭”率先应用、执行“一件事”顺利运行、财产申报核查“一件事”加紧研发、虚假诉讼智能化监管平台项目成功申报……近年来,三门县人民法院一个个数字化改革项目接连上马、落地。
“在数字化改革领域,必须敢为人先,争做领跑者。我院探索多场景‘跨栏跑’、数据共享‘接力跑’,加速推进数字化改革落地生效。”该院党组书记、院长汪勇钢说。
数据赋能线上办理
“现在开庭!”10月11日上午,该院民二庭法官章惠春端坐在法庭内,通过电脑“法官端”发出指令,一起离婚纠纷案庭审正式开始。此时,原、被告以及两名人民陪审员分别在自己住处通过线上参加庭审。核对当事人身份信息、告知诉讼权利义务……一整套庭审程序均在线上完成,用时45分钟。
线上庭审,已成为该院法官审理案件的常规动作。去年,在疫情大考下,该院积极对接省高院审判管理部门,率先应用“云间法庭”在线庭审系统,并在后疫情时期持续推动诉讼事项云办理。
同日下午3时许,该院执行局法官助理王超男为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台州市机关内跑服务平台,向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台州市住房公积金三门分中心发送协助执行通知书。1分钟后,她便收到这两个部门出具的《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结果证明》和住房公积金缴纳记录。
通过数据赋能,变“人力执行”为“智能执行”。去年7月以来,该院通过执行“一件事”项目,与县内21个部门、15家金融机构数据共享,实现股权、不动产、公积金等40个高频事项全流程线上集成办理,实现执行查控从“多地跑”到“零次跑”的跨越转变,办理时限由原先的平均用时4小时缩短到15分钟。
项目优化破解执行难题
借助执行“一件事”项目成功落地的“东风”,该院积极谋划执行“一件事”改革的子项目——财产申报核查“一件事”。目前,这一项目已进入研发阶段。
“以财产申报作为切入点,搭建多跨协同、数据归集的线上财产申报系统,同时利用大数据综合研判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的信用度,自动生成绿、黄、红三色信用码,并将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到分类分级惩戒、信用修复、个人债务清理、执行案件分流消化等场景,破解执行难题。”该院执行局教导员上官芳芳介绍。
此外,该院筹备部署虚假诉讼智能监管平台。针对民间借贷等虚假诉讼高发类型,通过智能识别、关联案件等技术手段对虚假诉讼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分级评定、分类处置,探索将虚假诉讼智能监管平台嵌入法院办案平台中,实现法官办案过程中无打扰识别并快速提醒预警。
目前,这一项目已被省高院纳入“浙江全域数字法院”第二批试点项目。
自我加压激发数改活力
今年3月,该院组建数字法院改革工作专班,并制定了《建设“浙江全域数字法院”行动方案》,确保任务清、责任明。
当前,该院还有多个项目在酝酿筹划,这些项目的创意均来源于该院定期召开的数字化改革专班会议上的“头脑风暴”。
“在项目创意上,重点关注解决审判执行业务的难点、痛点,通过找准‘小切口’,把经费用在刀刃上。”在第一次数字化改革专班会议上,该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俞晓波向与会人员提出了项目创新的总体思路。
考虑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是法院数字化改革的关键所在,该院还定期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活动,促进创新项目的萌发、酝酿。
同时,该院建立专项督查通报制度,对各部门工作推进情况、技能应用掌握情况等开展常态化督查、考评,并将此与个人绩效考核、年底评先评优挂钩,确保数字化转型顺利完成。
(编辑整理:三门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