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 盘
出 售
出 租
商 家
图 库
新 闻
加入收藏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三门房产网手机版
  • 直 通 车 鼎好不动产 盛居不动产 保集·御府
首页 >热点观察> 正文

三门海润街道涛头村“鲜甜”小康路日子甜蜜蜜

来源:台州晚报作者:郑敏/文 潘侃俊/图发布时间:2021-11-18点击: 人次

说到吃小海鲜,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到三门来一趟寻觅鲜甜之旅,想想都很惬意。

从椒江到三门海润街道涛头村,约1.5小时车程。到三门后,一路向东,便来到花鼓漫岛上的涛头村。在村口,“山海奇遇,海上畲乡”的招牌格外亮眼。原来,涛头村还是全国唯一的海岛畲乡,共有畲族52户200余人。

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畲族渔村,如今成为了三门县远近闻名的致富村。2020年,涛头村渔业产值超2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300万元,人均年收入7万元。

涛头村的致富密码是什么?

涛头村全貌

走进涛头村,千亩海塘成方连片,波光粼粼,海塘底下就藏着涛头人的致富秘诀。

陈华法是涛头村的一位养殖户,今年57岁,从事养殖已经有22年。现在他在村里承包了两口养殖塘,一共40亩,他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养殖塘展开。

记者来到陈华法的养殖塘,他正在捯饬自己的新设备——一个大型的光合细菌发酵罐。

陈华法介绍,光合细菌发酵后投入到养殖塘里,不仅能净化水质,菌体还含有大量的促进鱼虾生长的活性因子,能促进血蚶的生长。这一组设备花费近10万元,陈华法觉得投入很值。“现在我们养殖户的观念都变了,要发展生态养殖、科学养殖。塘里的水产品生活环境好了,养殖出的海鲜品质才好。”

养殖户陈华法

1998年,作为村里最早一批承包养殖塘的村民,家里人并不支持。因为那时在涛头村搞水产养殖,赚的钱只够养家糊口。村民大都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柑橘、棉花、水稻等农作物,比从事水产养殖靠谱。

1997年发生的一场巨变,彻底改变了涛头村。涛头村党总支委员王书明,便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

1997年11号台风席卷三门,塘坝和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海水倒灌后的农田、棉花地、橘园等田地因盐碱度过高而无法耕种。这对涛头村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穷则思变,村两委主张“种改养”发展水产养殖业。

“当时的涛头是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们的收入只够解决温饱。”时任涛头村村委会主任的王书明回忆,全村对于“救和养”的争议很大。经过四五十次的讨论后,最终全村370户中有325户村民按上鲜红的手指印,流转全村土地,村民以田入股。涛头人开启“种改养”先河,组建“三门涛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公司对养殖塘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全村4000多亩土地,3000亩实行“种改养”。统一改造后的养殖塘以20亩为一口塘,进行招投标。

第一年公司总产值便达到6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262元,此后经济发展实现“三连跳”。

陈华法之前做海鲜批发,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承包了一口塘。“种改养”初期,大部分村民不懂水产养殖,时常有省、市、县的专家到村里做水产养殖培训。渐渐地,村民们靠着技术指导和自己摸索,水产养殖产业逐渐在涛头村推开。

“刚开始单一养殖,主要养殖东方虾和青蟹,产量不高,收成看运气。到了第二轮承包养殖,取而代之的是虾蟹贝‘生态混养’模式。”陈华法介绍,混养不仅提高了青蟹的存活率,也极大提高了养殖塘的经济效益。

在陈华法的养殖塘里,混养着青蟹、血蚶、小白虾、蛏子等品种。说起三门小海鲜,青蟹名气最大,但养殖塘里的“C”位可不是它,而是个头小小、不起眼的血蚶。因为一口养殖塘70%的收入来自血蚶。这里的近海咸淡水交汇,各种海水指标特别适合血蚶生长,其肉质自带微咸味,口感也更加鲜嫩肥美。

像陈华法的40亩养殖塘,一年光血蚶的收入就能达到40万元。如今,涛头村90%以上的村民搞水产养殖及相关产业链。这下,全村人的钱袋子都鼓了。

养殖塘离不开人,每一个养殖塘边都有一间低矮的平房。陈华法每天晚上都住在这里,方便观察养殖塘的情况。

“每天住在这里,辛苦不?”记者问。

陈华法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指着几塘之隔的一片小康楼说,他家有两间3层楼。儿子一家住在城区,养殖塘的活,他一个人就忙得过来。下午空闲时,他还能和朋友打打牌,生活一点也不辛苦。除了养殖收入,村民还有分红可领,4年一次,按人头分。上次分红,陈华法一家分到了12万元。

村里的养殖塘面积有限,海塘的承包费用逐年提高,从最初的每亩250元/年上涨到现在的每亩4000元/年,养殖经验丰富的涛头人把眼光放远到国内,甚至到国外包塘养殖。2014年9月,村党总支书记林后宜带着养殖户、“土专家”、投资人,先后15次赴马来西亚等国考察,之后把青蟹养殖发展到了马来西亚和莫桑比克。

美丽乡村常见,但涛头村绝对让人眼前一亮。这里塘中是村,村中有塘,村庄风貌也别具一格。2019年,三门县提出打造“中国海上畲乡”文旅IP,涛头村打算“一手搞养殖、一手搞旅游”,积极打造畲乡文化。村里建起了畲乡风情和海洋文化互融的骑行驿站、水上大舞台、风情小广场等景观。

沿着村里的环形旅游线路骑行,移步换景,如在画中行。沿着村中的游览小径一直往上骑行,还有一座360°的观景平台半悬空在小山头。登上观景平台极目远眺,山海风情一览无余。一个以“看海尝鲜”为特色的花鼓漫岛设想,又成了村班子谋划的发展方向。

在强村富民奔共富的路上,涛头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专家说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负责人 梁健

三门湾,金银滩。三门涛头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浅海养殖资源,从一穷二白到年收入人均7万元,正是涛头人找到了与海共生的最佳方式。涛头村民“以田入股”享受分红收益,不但激活了产业,也激活了村民集体意识,村级统筹能力不断强化,开拓了一条村民共富裕的新路子。

现在说起三门,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三门青蟹”“三门小海鲜”,这得益于多年来三门县实施的品牌建设之路。目前,“三门青蟹”品牌价值已达31.91亿元,名列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16位。

品牌强农、品牌兴农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力举措,也是近年来农业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台州市大力实施农产品牌发展战略、探索构建“区域公共品牌+地方品牌+企业品牌”的共建共享发展机制,是提高地方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和有效途径。

(编辑整理:三门房产网

三门房地产网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视频中心 | 后台登陆
Copyright © 三门房地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